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大全
唱哈節 唱哈節為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京族群眾為了表達對海神和祖先的敬仰之情,在固定的活動場所——哈亭以“唱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的形式拜神祭祖。京族三島各村舉行節目的時間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六月初十,有的在八月初十,有的則在正月二十五,但都分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個過程。節目前一天,各村把本村信奉的海神和祖先迎入哈亭,節日當天下午三時開始祭神祭祖,由一老者念祭文,頌其功德,祈求保佑,隨后,人們一邊人席飲宴,一邊聽請來的歌手唱哈,通宵達旦,連續三天三夜。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兩人,哈妹輪流主唱,哈哥與另一哈妹奏三弦琴、擊竹邦伴奏,所唱的內容多為京族民間故事傳說、情歌等,老人和孩子在哈亭內聽唱哈,青年男女則在亭外的樹林里、沙灘上自由對歌、談情說愛,平靜的海島變得熱鬧非凡,吸引著附近越來越多的壯、漢、瑤族群眾前來參加。三天三夜后,唱哈結束,人們把神靈祖先送回,海島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吃新節 吃新節是廣西仡佬族和部分苗族、瑤族、壯族喜慶豐收的傳統節日,有的在每年農歷六月早稻抽穗將近成熟,也有的在晚稻黃熟時,按各地群眾的習慣選擇一天來過節。節日的內容是“吃新”,即嘗新米,當天除準備好雞鴨魚肉外,各家還到地里摘一些新谷來煮,煮熟后先祭過神和祖先,全家才開餐大嚼,具體的過節形式各地稍有不同。 冬節 冬節,又稱們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初一,是廣西、貴州、湖南的侗族群眾喜慶豐收、祈求來年幸福的節日。節日當天,全寨男女老少都換上新衣,家家殺雞宰鴨,拿出往時腌制的風味獨特的酸魚、酸肉及自釀的甜酒,準備好糯米糍粑,請上十里八鄉的親友,舉家共慶。從上午九時直至午后,村村寨寨飄著酒肉的香氣,到處都可聽到猜拳酒今聲,一派節日景象。
端節 端節,水族群眾又稱借端、過端、吃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與漢族的春節一樣隆重,廣西境內大多數水族群眾都過這個節日。按水族的習慣,水族歷法每年十二月至新年二月(農歷八至十月),逢亥、午或未日,都可選為過瑞節的日子,一般是各村寨輪流過端,四鄉人寨的親友及同屯的群眾到各家去吃新年飯、喝新年酒,而且必須每家都象征性地吃到。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預祝來年幸福的節日,各家各戶都打掃得干干凈凈,飲食上忌草食素。有趣的是魚不僅不忌,還是主要的菜肴和祭粑的必備品,祭祖時還須加上酒、飯、瓜、果等,按水族傳統擺成一桌素席。端節期間,人們還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或成群結隊到“端坡”舉行唱山歌、賽馬等活動,非常熱鬧,然而遺憾的是水族遷入廣西后,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端坡賽馬一直沒有組織起來。
分龍節 分龍節又叫廟節,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盛大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五月間,過節的日期有兩個,以毛南山鄉的鐵坳為界,南部的上南鄉和中部的中南諸村,取亥日過節,北部的下南鄉取辰(龍)日過節。過節這天,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盛裝,歡慶自己的佳節。家家戶戶蒸起五色糯飯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或竹枝插在中堂,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飯,名為“豐收樹”,意寓農家當年五谷豐登。傳說分龍節是為了祭奠三界公,感謝他教會毛南人養牛種水稻,因此,全村老少都必須先去廟堂敬廟,觀看師公念經、唱神歌、跳神舞、椎牛祭神,還用包著粉蒸肉的五色糯飯喂牛,表示感謝它一年拉犁拖耙的辛勞。敬廟過后,已成婚的婦女攜兒帶女,用精致的竹籃帶著五色糯飯和粉蒸肉回娘家與父母兄弟姐妹團聚。未婚的年輕男女則各自帶著精心制作的花竹帽和新布鞋在各個坡腳坳口以歌傳情。如今,祭掃氣氛淡薄了,人們除了會友聚餐外,武術、打陀螺、踢毽子、爬桿和木面戲、師公戲、對歌等文體活動也日漸漸蓬勃開展起來,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花炮節 花炮節是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放花炮這天,附近村寨都組織搶炮隊前來搶炮,每隊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紅綠絨線裝飾的小鐵環,將其置于鐵炮頂端,待炮響后鐵環由空中落地,參賽人員即奮力爭搶,搶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即為優勝。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等,搶到花炮除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還意味著幸福吉祥。下次花炮節由頭炮獲得者組織,稱為還炮。觀看槍炮的各族群眾數以萬計,年輕人也借此機會交誼談愛。花炮書原為還愿求嗣的民間宗教儀式,現已發展為群眾性文體活動,并成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花炮節期間,還舉行唱戲、賽蘆笙、對歌、斗鳥等豐富多采的活動。
苗年 苗年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東南部分地區苗族的傳統節日,融水苗族習慣以農歷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為過年期,一般從西北部的大年、拱洞等鄉開始,沿東南方向各鄉輪流舉行。過年前夕,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提魚、釀酒、做糯米糍粑,準備好豐盛的食品,以備祭祖和款待來訪客人。吃過年夜飯后開輕人相約組成蘆笙隊走村過寨吹蘆笙、唱歌、行歌直至通宵達旦。清晨雞啼時,全寨一起鳴槍報年和驅惡避邪,婦女們則爭先恐后去井邊或來邊“挑新水”,以祈求來年全家幸福。融水四榮鄉是年節活動最熱鬧的地方,吸引著附近各鄉及遠在貴州榕江、從江一帶的苗族群眾來觀賞,或親自參加大型蘆笙賽、摔跤、斗馬、斗牛、斗鳥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年輕人往往還利用這個機會尋找自己的終身伴侶,苗寨里洋溢著濃重的節日氣氛。 牛魂節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樂業、隆林等地的壯族農民都要隆重慶祝牛魂節,羅城仫佬族和融水、資源等地苗族則叫“牛生日節”,時間提前到四月初八,但過節形式大同小異。節日這天,無論地里農活多忙,都要讓牛休息一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五色糯飯或糯米糍粑。大清早,先清掃牛欄,用五色糯飯(或糍粑)、雞蛋、紅糖、玉米等食物和專門采割的新鮮嫩草飼喂耕牛,精心護理,感謝耕牛一年來的辛勞,表達了當地農民對耕牛的深厚感情。開飯前還要先祭過牛欄神后才舉家合飲,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及耕牛的平安和興旺。
盤王節 盤王節是流行于廣西、云南、湖南、廣東等地瑤族群眾紀念先祖的盛大傳統節日,現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舉行,一般三天三夜,也有長達七天七夜,可以獨家獨戶,也可聯戶或同宗共放進行。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準備豐盛的食物款待親友,人人都換上節日盛裝,舉行豐富多采的慶祝活動,主要內容有跳長鼓舞,唱盤王歌、歷史歌、愛情歌、生產歌,打花棍,放花炮,演戲等,其中跳長鼓舞、唱盤王歌是必備的活動。青年男女還在村里村外擺開歌堂,互相答歌對唱,直至通宵達旦,有的也借此機會以歌傳情,物色意中人。盤王節活動民族特點突出,歷史悠久,流傳面廣,表現了瑤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坡會 坡會是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各舉行一次,最著名的地點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古龍坡。屆時,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穿著節日盛裝,吹著蘆笙,齊聚古龍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紅掛綠,除了燒香鳴炮,還舉行舞龍、耍獅、蘆笙踩堂、斗馬、斗鳥、賽馬等文體活動。其中的斗馬以激烈搏斗、驚險刺激吸引著大批觀眾,數十匹雄馬依次爭雄,最后奪冠者的主人,不僅獲得一定的獎勵,還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會也是訪親探友的節日,而對年輕的戀人們來說,則多了一個互訴衷情的機會。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群眾一年一度的民歌盛會,百色、河池、柳州、南寧四個壯族聚居的地區,歌節活動豐富多采。這天,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青年男女穿著節日盛裝,帶上五色糯飯、彩蛋等食品,女青年還帶著精心縫制的繡球,從四面八方涌向歌圩(一般為銅場坡地)盡情對唱,一般以愛情為主題,也有歷史、生產、風俗、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內容,對歌的形式有男女個人對唱和集體對唱,具體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遇上對手能對唱一天一夜,賽得難解難分。歌節上除以既傳情,青年男女還常用拋繡球、碰彩蛋等形式擇偶定情。此外,還舉行搶花炮、舞龍、舞獅、演戲等文體活動,也有部分地方群眾在三月三這天祭掃祖墓、踏青郊游。三月三歌節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其民族性、多樣性的節日內容與形式,充分反映了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理想追求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跳公節 跳公節,也稱“跳弓節”,是廣西那坡、云南富寧一帶彝族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古時凱旋而歸的勇士;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各村屯過節的具體時間相差不多,都在農歷四月上旬,內容有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講本民族歷史,跳舞唱歌、表演娛樂等。一個村寨過跳公節,附近幾個村寨都來參加,非常熱鬧。過節時全村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由畢摩(即巫師,彝語中有教師的含義)宣講祖先的功績,帶領大家祭拜,隨后是飲酒唱歌,眾人打著銅鼓,吹著蘆笙,圍繞金竹叢,遵循傳統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盡情歡慶。青年們則表演象征圍獵、殺敵的“跳閘門”、“跨斷橋”等舞蹈,表示緬懷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反抗民族壓迫的勝利。四周擺滿節日食品,大家可邊吃邊舞,不時穿插著畢摩的念經、祈禱、祝福等儀式,期間還舉行賽馬和各種表演活動。天黑以后,青年男女則成群結隊到各家各產輪流跳舞、祝福,甚至徹夜狂歡。
跳坡 跳坡是苗族人民進行娛樂活動的節日;盛行于廣西、云南、貴州的苗族地區。每年春節期間,苗家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云集到附近的“坡場”上共度佳節。坡場從早到晚歡聲沸騰、笑語喧天,跳蘆笙舞、唱歌、吹苗笛、斗雞、斗鳥等活動豐富多采,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爬坡桿是節目的中心內容,青年們圍著坡楊中豎起的一根高約2丈的木桿,隨著笙歌翩翩起舞,為比賽助威喝彩,參賽者則—一展示其強健的體魄和過人的爬桿技巧,爬得最高、動作優美者為優勝者,除得到一定的獎勵外,還會贏得姑娘們的愛慕。
伊斯蘭教三大節日 開齋節、吉爾邦節、圣紀節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國家根據宗教信仰自由和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規定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節日期間放假并特殊供應清真食品。廣西境內的回族群眾也和全國其他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一樣,每年都隆重慶祝三大節日。 穆斯林按教義現定,在每年的齋戒月(伊斯蘭教歷九月,公歷為六月左右)期間,除了特殊情況的人如小孩、老弱病人、孕婦等外,其他人必須靜性寡欲,白天戒絕飲食,黃昏后才吃齋飯,直到最后一天的晚上看到新月為止,第二天即為開齋節。據說這是為了體會饑渴的滋味,以培養節約的良好習慣和對貧困窮人的同情心。這天,穆斯林沐浴凈身后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相道賀,互贈禮品,也有的為先人“走墳”祈禱,或捐資濟貧,晚上則到清真寺參加節日聚禮,聽阿訇傳誦古蘭經。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在伊斯蘭教歷每年的十二月十日至十二日(公歷八月左右),具有宰牲獻祭的特色。相傳是為了紀念安拉(即真主)允許阿拉伯人的始祖易樸拉辛宰羊代替獻子作為祭品表示忠誠。回族人民繼承了這種習俗,節日期間沐浴盛裝前往清真寺會禮,并宰殺牲畜,招待賓客或饋贈親友。 圣紀節又稱圣忌節,在伊斯蘭教歷每年的三月十二日舉行,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誦經、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會餐并走訪親友,互贈禮品。
依飯節 依飯節也叫“喜樂愿”,是仫佬族人民特有的盛大節日,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建卯、未、亥(也有在丑、辰、未、戊)之年,于立冬后擇吉日舉行。解放前,做“依飯’對,全村殺豬宰羊,請師公邊唱邊舞祭供“依飯公公”,祭掃后男女老少大會餐,接著是唱歌演戲、舞獅耍龍等狂歡活動,持續一天一夜,非常隆重熱鬧。依飯節從頭到尾歌舞不斷,舞蹈動作難度高,唱腔子變萬化,實際上是一場盛大的民間藝術活動,雖然摻雜著較濃厚的迷信色彩,花費也較大,但卻反映了勤勞善良的仫佬族人民慶賀當年豐收和祈盼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良好心愿,而且其中還有一些內容樸實無華、旋律婉轉動聽的“勸世歌謠”,對培養教育年青一代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養十分有益。解放后經過教育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一些陳規陋習、封建迷信逐漸廢除,如今,依飯節已成為仫佬族群眾歡慶豐收、歌唱改革開放給仫佬山鄉帶來新變化的盛會。
祝著節 祝著節(亦稱達努節)是大化、東蘭、馬巴等地布努瑤的傳統節日,一般三至五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廿九。節日當天,各鄉鎮瑤族群眾自發聚在一起,穿上鮮艷的民族服飾,敲起銅鼓,吹起嗩吶,以打陀螺、銅鼓舞、歌會、斗鳥、射弩等多項民間文化活動隆重慶祝,鼓聲、歌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場面十分熱鬧,有不少老人在山傳唱瑤族祖先密洛陀和射日英雄昌郎也、昌郎儀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及瑤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還有不少人趁此機會交流生產技術和致富經驗,青年男女則唱起纏綿的情歌譜寫浪漫的戀曲。祝著節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氣息,展示了瑤族淵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反映了瑤族人民的勤勞和勇敢。